微生物的生長,除了受本身的遺傳特性決定外,還受到許多外界因素的影響,如營養物濃度、溫度、水分、氧氣、pH等。微生物的種類不同,培養的方式和條件也不盡相同。通常分為:
1、一般培養法(需氧培養)
培養溫度:25~37℃ 。
2、厭氧培養方法
①簡易的厭氧培養法:
A、庖肉培養法
B、鐵絲圈厭氧培養法
C、焦性沒食子酸法
②厭氧罐法
③厭氧手套箱法
厭氧缸法:
厭氧缸是普通的干燥缸,用物理化學的方法使缸內造成厭氧環境,從而將厭氧菌培養出來。
接種好標本的平板或液體培養基試管,可放入厭氧缸內培養。
厭氧罐法:
裝入待培養的對象,然后密閉罐蓋,接著可采用抽真空→灌氮→抽真空→灌氮→抽真空→灌混合氣(N2∶CO2∶H2=80∶10∶10,V/V)。
3、二氧化碳培養法
(1)燭缸法
(2)二氧化碳置換法
(3)化學法
每一升用重碳酸鈉0.4克與濃鹽酸0.35亳升加入。
(4)二氧化碳培養箱法
微生物常規鑒定技術
1、形態結構和培養特性觀察
(1)在固體培養基上,觀察:
菌落大小、形態、顏色(色素是水溶性還是脂溶性)、光澤度、透明度、質地、隆起形狀、邊緣特征及遷移性等;
(2)在液體培養中:
表面生長情況(菌膜、環)混濁度及沉淀等;
(3)半固體培養基穿刺接種:
觀察運動、擴散情況。
2、染色鏡檢
(1)染色原理
由于微生物細胞含有大量水分,機體是無色透明的,與周圍背景沒有明顯的反差, 須進行染色,使經染色后的菌體與背景形成明顯的色差,從而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其形態和結構。
微生物中細菌、致病菌是很小的生物體,須通過染色的方法,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清楚,并且還可以通過染色的方法鑒別革蘭氏染色特性,以及是否長有鞭毛、周毛、莢膜和芽孢等。
(2)染色方法
①簡單染色法
簡單染色法又叫作普通染色法,只用一種染料使細菌染上顏色,觀察細菌的形態。
②復染色法
用兩種或多種染料染細菌,目的是為了鑒別不同性質的細菌,所以又叫鑒別染色法。主要的復染色法有革蘭氏染色法和抗酸性染色法。
(3)革蘭氏染色法
①原理
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。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。染色反應呈藍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細菌,用G+表示;
染色反應呈紅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,用G―表示。
細菌對革蘭氏染色的不同反應,是由于它們細胞壁的成分和結構不同而造成的。
②細菌的革蘭氏染色步驟
涂片→干燥→固定→初染→水洗→媒染→水洗→脫色→水洗→復染→水洗→干燥→觀察
A)取培養物分別做涂片、干燥、固定,方法均與簡單染色的相同;
B)用草酸銨結晶紫染色1min后水洗;
C)加碘液媒染1min后水洗;
D)斜置載玻片,滴加95%乙醇脫色,至流出的乙醇不現紫色為止,大約需時20-30s,隨即水洗;
E)用蕃紅染液復染30s,水洗;
F)用吸水紙吸掉水滴,待標本片干后置顯微鏡下,用低倍鏡觀察,發現目的物后用油鏡觀察,注意細菌細胞的顏色。